www.88pt88大奖娱乐-“海阅读”时代我们需要什么书

日期:2014-4-23 11:42:00 点击数:3065 

2013年10月24日06:10  荆楚网-楚天都市报 我有话说

本报记者戎钰 何君辉 罗欣 伍迪 范宁 乐毅 徐啸寒 廖仕祺 陶嘉琦 摄影:记者叶茂林

省图书馆新馆去年12月8日开放至今,文献借阅排行榜中,无一经典名著上榜,21日、22日,本报关于市民阅读习惯的调查报道,引发读者热烈反响。文学作品如何生动反映时代、国学如何改造为现代表达、当今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学需求等,成为关注的焦点。

昨日,本报记者兵分多路,采访了200多位江城市民,并梳理了参与本次“全民阅读”讨论的数万网友意见,了解在海量阅读时代,广大读者在读什么、想读什么;同时,多位著名作家也加入“作家应创作怎样的作品”的讨论。

读者爱读什么样的书籍

崇尚经典 有精神内核的作品才能历久弥新

全职太太夏芳:每天面对电脑、手机,再次站在书柜前,感到无所适从。最显眼的位置放着育儿书,里面是《简•爱》。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只有十来岁,如今为人妻、为人母,再读这本书,有了更深的感悟。一本好书,也许它不会畅销、流行,只是默默无闻经历着时间长河的洗练,在你需要的时候,给你温暖和力量。

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编辑党波涛:无论多忙,我都会抽时间读书,主要是名著经典,沉浸在名著所构建的世界里是一种享受。很多人都追求极乐世界,其实名著经典就是我们眼前的极乐世界,并且是可以把握掌控的极乐世界。

武汉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周丹丹:阅读经典名著是中学生备战高考的“必练功”,比如《红楼梦》和莎士比亚的著作都多次作为高考题目出现。多读经典不仅对考试有利,还能潜移默化锻造学生的人格,培养学生的情智,多多益善。

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学生余丹夏:我的读书格言是:海量阅读,经典为上。当下书籍之多呈现泛滥之势,容易陷入“阅读迷茫”,而经典名著是经过千锤百炼、历代传承留下的智慧结晶,读经典,不会错。

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、文学博士何博:文学经典都能经受一项精准的考验,那就是历久弥新的“重读”。在文学名著千姿百态的语言形式之下,总是深藏着某些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,而这正是一部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内因,同时也会引发后世读者的深切共鸣。

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、文学博士邹小娟:在阅读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,读经典作品更是值得提倡。面对充斥耳目的流行文化,我们如何才能使得自己长久保持一颗审美的心灵,我们需要从培养自己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入手,好的作品能启发我们对个体、自然和宇宙更深刻的思考,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命的本质。

华中农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饶守春:我的书柜里放着近400本书,大部分是欧美、日本、拉丁美洲的文学、哲学、历史等书籍。我爱读《西厢记》,也爱看《鲁滨逊漂流记》。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,让我的精神世界“营养”均衡。

武汉大学特聘教授、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: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永远的经典,莎士比亚、托尔斯泰等国外大家的作品也都值得一读。现代人更需要读书,因为书本能净化心灵。好书要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,从人性的角度、社会发展的高度批判负能量,宣扬正能量。

网友“罗庆学”:名著适合细细品读。近期我在读《悲惨世界》,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性与爱情,令人回肠荡气,感人至深。

网友“狼密码”:所谓文学经典,思想和艺术缺一不可,成为书籍金字塔的顶峰,自然曲高和寡。青春文学走红,并不见得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多么成功,而是迎合了市场的价值趋向。

喜读通俗 雅俗共赏又有底蕴读起来更愉快

79岁退休人员周孝熙:可以三天不吃肉,不能一日不读书。我的案头除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,最多的是方方和美国作家西德尼•谢尔顿的作品。方方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符合武汉人的口味,文字雅俗共赏又有文化底蕴,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。

汉阳区虹桥中学政治老师李晓军:真正的好作品是对人生有启迪、对精神有提升、对自然有敬重,能引起读者共鸣,如毕淑敏的《我很重要》等,能给人以力量。

黄冈师范学院数计专业学生邹野:网络小说《悟空传》,很多读者觉得它说出了心中的“西游”,但也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明白。所以我觉得,只要是自己喜爱的作品,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经典。

商场售货员刘莹:像《步步惊心》、《甄嬛传》这种成名于网络、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小说,是我的最爱,读起来很轻松。至于“大部头”名著,我很少主动去看。

家政工张云秀:我在城市打工5年多,平时忙完家务,偶尔会翻翻雇主家的书柜,一次偶然看到陈应松的作品,觉得很接“地气”。我希望能有更多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,讲讲“农村人自己的事儿”。

出租车司机周家伟:我曾是金庸、古龙的书迷,有点名气的武侠小说都看过。我不想把看书变成一件很累的事,对那些大部头的名著和经典兴趣不大。

团省委赵德威:我本人更喜欢偏历史、政治类书籍,比如《明朝那些事》的叙述方式比较吸引人,读故事“知”历史,不像教科书刻板的“学”历史。我认为读书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悟,外化于形,内化于心。

难舍“鸡汤” 润物细无声中心灵得到温暖净化

光谷第二初级中学校长王华:要求人人都去阅读经典,显然是不切实际的,很多读者渴望静下心来翻看名著,却发现有些经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。我个人更喜欢心理学方面或儒、道家的一些思想方面的书籍,如《斟满你的杯子》、《和孩子沟通的技巧》、《佛说禅学》等,因为这些书籍更贴近生活,同时能净化心灵。

汉阳区楚才小学副校长李世学:人们对于经典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,大家更关注书籍的实用性、思辨性和教育价值。我平时喜欢阅读励志类、读起来很有哲理的书籍,如《人性的弱点》、《人性的优点》、《不抱怨世界》、《心灵鸡汤》等等。如同很多家长喜欢阅读《哈佛家训》一样,因为里面的小故事很温馨,潜移默化间让人收获良多。

宝业集团技术研发人员邱瑄:相对于文字书籍,我更喜欢图画书籍,如果将文字名著改编成图画书籍可能会更受欢迎。我有段时间想看看一些国学经典,但是文字晦涩难懂,后来在书店买到了蔡志忠的漫画配图版的《禅说》、《老子说》、《孟子说》、《菜根谭》、《中庸》等等,一下就看进去了。

注重实用 把书籍当成老师侧重于学以致用

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陈聿文:我不是文艺青年,读书主要看重实用性,看是不是能创造价值、提升工作能力。平时我读股票类书籍比较多,这既跟我的工作性质有关,作品本身也具备可读性。

家庭主妇刘忻:儿子才上幼儿园,我又一个人在家,平时喜欢读些“育儿经”、“育儿宝典”之类的书籍,另外就是对着各色食谱练习厨艺,如“煲汤秘籍”、“最最好吃”等等,只要网上有推荐,我都会买回来照本宣科。

69岁的退休职工王玲:退休后没啥事,我和老伴喜欢阅读一些保健养生类书籍,每回去书店,老伴喜欢买些科学饮食、滋补养生类书籍,我则喜欢买些按摩调理、花卉养殖类书籍。我认为,多掌握点养生知识总没有坏处。

作家应创作怎样的作品

韩少功:作家要坚持书写人性

文学正在“扁平化”,文学的门槛正在消失,每个人都可以涉足文学,传播手段也让文学更加平民化。虽然这让文学天才被压抑和埋没的几率小了很多,但鱼龙混杂的信息,如同泡沫一样涌到人们眼前,也让如何选择好书、如何有营养地阅读,成为一件费劲的事情。

在一个浅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,严肃文学和作家要坚守什么?我认为,作家要表达真情实感,要积累文化修养,要坚持书写人性。不管形式、样式、手段、技巧发生多大的变化,也不管其流通传播方式、受众状况发生多大的变化,文学和作家总是要坚持经验资源的积累,承担高质量的情感和思想信息的传达。

在一所高校里,中文系的学生有的连《红楼梦》都没读过。这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,也与读者面对的生活压力有关。信息爆炸带来的就是信息太多太乱,而阅读如同饮食,不能暴饮暴食,控制量的同时还要讲究质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,拿起那些泡沫化的东西就胡吃海喝,就会吃出病来。

陆天明:文学应从小我回归大我

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既好看又有深度?好的作品决不能脱离大众、自视清高,也不能仅仅为了好看而丢失文学性,因为文学性是作品的灵魂。

文学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时代,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找到社会的影子。一个作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,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,应该是既被自己的人民认可,又能在文学史的进程中有创造性的突破;既能形成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,又能在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发挥它能够发挥和应该发挥的作用。

文学近年来被边缘化,固然有众多原因,但一部分文学家自视清高,故意蔑视和冷落大众的文学阅读权利,故意无视大众的生存诉求,蓄意切割文学和时代、社会、大众的亲缘关系,疏离作家历来应有的社会使命和匹夫之责,是个中最重要的原因。在实现了自我回归后,作家、艺术家们还应实现第二次回归,即从小我回归到大我,拥有胸怀天下、心有民众的大我。同时,文学还应参与社会变革。

池莉:创作不是命题作文

这几年,大量鼓吹成功、财富的“垃圾书”出版,包装和宣传都很华丽,推销手段也像卖月饼、茶叶一样,像精神垃圾一样包围读者。这些书简单粗暴地把财富和权力等同于成功,误导年轻读者,污染民族的精神血液,是书业的“地沟油”。

中国有句古话“开卷有益”,但在当代已经不适用了,如果让一个懵懂的小孩站在垃圾书堆成的山上,开卷未必有益,他还不如不认字,省得毒害精神。推进“全民阅读”非常必要,但应该鼓励健康正常的阅读,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“垃圾书”问题。

作家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给读者?我认为,写作是精神活动,不是命题作文,应该给予创作主体足够的尊重。而阅读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,人在不同阶段对阅读有不同的需求,我不建议强迫读者阅读“大部头”。你现在读不下去某位作家的作品,可能20年后会爱不释手。如果国家能把文学生态建设好,让儿童文学作家、武侠小说作家、纯文学作品作家都能正常写作,多出好书,就让广大读者自己去选择吧。

陈应松:宽阔深厚创新才能写出时代精品

经典与名著是有区别的:名著是约定俗成的大部头,是能进入文学史的作品,是后人对前人作品的尊称。当代没有名著,只有经典。对于借阅榜冷落名著和经典的现象,除了“多数家庭都已收藏名著”,还可能有一个原因:这些作品对读者的学养、见识、鉴赏能力要求很高,都是属于少数人的,所以有的人看《红楼梦》,更多的人看《三言二拍》,从古至今都是这样,通俗小说的读者更多。

当下,市面上有不少作品是垃圾,需要大浪淘沙才能“沙里淘金”。必须承认,天才型的作家很少,一般人的作品都只是浮光掠影地反映时代,没太大意思。只有宽阔、深厚、创新的作家,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经典作品。作家必须力求创新,莫言成功就是因为有创新,像门罗、略萨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也都是在创作中有所创新。


  重庆市www.88pt88大奖娱乐校  办公室电话:023-63002371  招生咨询电话:023-63002629  学校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 邮编:400013
版权所有 www.88pt88大奖娱乐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